• 500国际





  • 搜索
    联系
    • 四川500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500国际:18628003647
    • 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海科路东段88号温江商会大厦3号厅13层

    红薯如何正确施肥 ?红薯种植高产施肥的策略和秘诀

    首页 > 动态 > 公司新闻

    红薯如何正确施肥?红薯种植高产施肥的策略和秘诀

         编者按:红薯种植科学选择肥料非常重要,好的肥料养分含量高 ,性价比也高,戎军碳溶有机肥就是其中之一,不仅用量少,效果还好,不信可以试试等?
         红薯根系发达  ,吸肥力强,且需肥量大。而我国习惯上是把红薯种在旱地、薄地、丘陵地上,这些地方的肥力普遍低下,养分满足不了红薯生长的需要。普遍肥力不足 ,是影响红薯单位面积产量长期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红薯生产中无论施用农家有机肥 ,还是速效化肥,也无论施用量的多少,都有明显的增产作用。相同的施肥量 ,施在产量水平低的地块,比施在产量水平高的地块增产作用大 。

         特别是在瘠薄地里,增施氮素肥料的效果更为明显 ,说明肥料对缺肥红薯田产量影响的重要性 。但是在高产条件下氮素或某种元素施用过多,各元素间的配比不合理,增产的效果不但不显著,反而会降低红薯的产量和品质 。说明一方面要重视红薯大面积生产中营养元素的丰缺,增加肥力的投入 ,另一方面也应科学施肥 ,经济用肥。要同时做到这两点则需要了解与掌握红薯的需肥规律和特点及不同产量水平下的需肥量和科学施肥技术 。



         1.红薯需肥规律和特点
         (1)肥料对红薯的作用及缺素诊断 。
          氮:氮是蛋白质和叶绿素等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增施氮素肥料 ,能有效地促进茎叶生长,并使叶色鲜绿,增加绿叶面积 ,提高光合能力,因而使甘薯增产 。但施氮过多,叶片中含氮量也随之提高,光合作用制造的碳水化合物等(薯块膨大的干物质)被叶片用于形成大量的蛋白质消耗掉 。会使碳水化合物向薯块转移的较少 ,出现茎叶徒长现象甚至引起“疯长” 。在多雨情况下尤为严重,薯块膨大慢 ,产量降低 ,品质下降。
         红薯缺氮 ,老叶先发黄 ,以后幼叶颜色变淡,生长缓慢,节间短 ,茎蔓细 ,分枝少,茎及叶柄发紫,叶片边缘及主脉均呈紫色 ,顶梢毛茸较多 ,老叶不久脱落 ,最后全株发黄 。氮素占甘薯叶片干物质重量的4%以下就表现出缺氮,同化作用所产生的养料多向地上部转移 ;少于2.5%时就会降低光合强度 ;少于1.5%时 ,就会出现明显的缺氮症状。
         磷:磷是细胞原生质和细胞核的重要成分之一,能促进细胞分裂,提高养分的合成与运转的能力。施磷可促进根系的发展,使薯块变长,增加薯块的甜度,改善品质,提高耐贮藏性。磷在苗期含量高  ,各部位都超过干物质重量的1%,栽秧后迅速下降 ,大部分生长期间含磷量为0.3%~0.7%,生长末期为0.2%~0.3% ,当叶片中含量低于0.1%时出现缺磷症状 。
    红薯缺磷,幼芽 、幼根生长慢 ,叶片暗绿或少光泽 ,茎蔓伸长受阻,茎变细,老叶出现大片黄斑 ,以后变为紫色,不久脱落。
         钾 :钾能延长叶的功能期 ,使叶片保持鲜绿色,从而提高光合强度,促进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向块根输送 ,提高块根淀粉和糖分的积累速度,加快块根形成层活动的能力,促使块根膨大。钾肥供应充足 ,能明显提高甘薯产量和质量,还能增强细胞保水能力,提高抗旱性。一般以幼嫩叶片含钾多,老叶含钾少 。当叶片含钾占干物质重量的4%以下时,光合强度就要下降 。
         红薯缺钾 ,在生长前期节间和叶柄变短 ,叶片变小 ,接近生长点的叶片褪色,叶的边缘呈暗绿色 ,叶面凹凸不平。生长后期的老叶,在叶脉之间严重缺绿 ,叶片背面有斑点,茎蔓变短 ,生长缓慢,叶片不久发黄脱落 。缺钾时,由于老叶内的钾能转移给新叶再利用,所以 ,缺钾的症状往往先从老叶表现出来。
         红薯施钾时要注意 ,化肥应以标明的含钾量为准 。农家肥中 ,草木灰、茎秸秆 、籽壳等肥料含钾较丰富 。钾元素在土壤溶液和甘薯体内是以离子态存在并被吸收利用的,但肥料中计算速效钾含量是以折合氧化钾的形式标明的。
    钙 :当叶片中含钙量少于0.2% ,就会出现缺钙症,缺钙明显表现为茎叶嫩脆不坚韧,严重时表现为幼芽生长点死亡 ,叶片 小,大叶有褪色的斑点。
         硫:当叶片中含硫量少于0.08%时出现缺硫症,表现为叶片呈灰绿及灰黄色,幼叶尖端发黄,幼叶主脉及支脉呈绿色窄条纹,节间不太短,叶不太小 ,生长也不慢,但最后全株发黄死亡。
         铁 :缺铁叶片中度褪色,影响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形成,严重时叶片发白。
        (2)红薯吸收三要素的数量
         红薯对氮、磷、钾肥料三要素需要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居第三位 ,所需氮、磷、钾的比例大致为1:0.4~0.9:1.5~2.5 。通过大量的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在大田生产中,每生产1kg鲜薯,需要从土壤里吸收氮4g、磷(五氧化二磷)2g 、钾(氧化钾)6.2g。高产地块土壤含磷 、钾数量大,每亩甘薯产量3500kg的地块所需三要素的比例为1:1:2 ,每生产1kg鲜薯约需施纯氮5g、磷(五氧化二磷)4.5~4.9g、钾(氧化钾)9~12g,而每亩产2 500kg左右甘薯的地块,每生产 1kg鲜薯约需施纯氮 4~5g、磷(五氧化二磷)3~4g、钾(氧化钾)7~8g 。
         生产中可以依据目标产量水平的要求,以及肥料在当地的利用率 ,肥料的有效含量,土壤的肥料供应能力 ,计算出合理的肥料用量。目前甘薯对肥料的利用率各地差异较大。根据近几年的经验,可以按氮肥36%、磷肥40%、钾肥50%~60%,而土壤中肥料当季供给率可以按氮40% 、磷50%、钾50%计算 。
          但是应该强调指出,红薯的产量并不是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而直线上升的,即出现肥料报酬的递减现象 。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每单位肥料量所得到的甘薯产量会出现减少的情况,因为这里面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限制,比如品种的产量潜力,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作用等。总的说来 ,施用肥料必须了解红薯的需肥规律,施肥时还应考虑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
         (3)红薯不同生育期对三要素的吸收
    如前所述 ,红薯从扦插成活生长到收获,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吸收的钾比氮多,吸收的氮又比磷多 。红薯吸收三要素均以茎叶生长盛期以前植株矮小时吸收较少,以后随着植株的生长 ,茎叶生长旺盛,薯块开始膨大,吸收养分的速度加快,吸收量逐渐增加,是甘薯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时期 ,决定着结薯数量和最终产量。
    到了中后期至收获前1个月左右,地上茎叶从盛长逐渐转向缓慢 ,大田叶面积开始下降 ,黄枯叶率增加,茎叶鲜重逐渐减轻 ,大量的光合产物源源不断向地下薯块输送,这时除仍需吸收一定的氮磷元素外,特别需要吸收大量的钾素,也就是说 ,钾在茎叶生长盛期前吸收较少 ,茎叶生长盛期及回秧期吸收较多 ,氮在茎叶生长前期、中期、盛期吸收较快,需求量大 ,回秧期中 、后期吸收较慢 ,需求量少;对磷的需要前 、中期较少,薯块迅速膨大时吸收量较多。
         (4)三要素肥料的增产效果
         红薯三要素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缺钾对红薯产量影响最大 ,其次为氮和磷。若以施氮、磷 、钾三要素完全肥料区的产量为100% ,结果缺氮区的产量为84%,缺磷区的产量为90%,缺钾区的产量为74% ,无肥区的产量为60%。红薯要获得丰产,必须增施钾肥,并要按合理比例配合施用氮、磷肥料。



        2.红薯科学施肥技术
         红薯的施肥原则为以农家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以前期为主,后期为辅 。
    农家肥料中厩肥、堆肥 、绿肥、土杂肥、草木灰和饼肥等 ,多属于完全肥料,含有甘薯所需要的多种营养 ,含有机质较多 ,施入土壤后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腐殖质可提高土壤肥力 ,能增加砂土的黏性和保水 ,保肥的能力 ,还可使黏土变得疏松 ,改善黏土的通气性 。因而施用农家肥料不但能给甘薯提供所需的养分,还能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的不良性状 。另外,我国北方春红薯生长期较长,生长前期的气温较低,雨水较少,肥料分解缓慢,重施基肥才能提高红薯的产量和肥料的利用率。
        (1)基肥
         施足基肥。红薯虽具有耐瘠的特性 ,但其生长期长,吸肥力强,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多,必须施足基肥(底肥) ,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特性 。一般高产田的土壤中含有机质1.4%左右 ,氮0.05%~0.07%,速效氮65~70mg/kg ,速效磷 50mg/kg以上 ,速效钾 120mg/kg 。在此基础上每667m2产4 000kg以上的高产田也还必须补充施入纯氮16.6kg、五氧化二磷22.5kg、氧化钾35.lkg 。可见,高产红薯的施肥水平不比其他作物低,对土壤肥力要求也较高 。
         由于红薯一般多栽种在砂性土壤上 ,习惯上施肥又少,加上连作 ,使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减少 ,这是限制甘薯产量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因素。所以施足基肥 ,提高地力是增产的关键。基肥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 ,据几年来的调查显示 ,一般每667m2产鲜薯1500~2 000kg,要施土杂肥2 500~3 500kg;每667m2产鲜薯2 500~3 500kg,要施土杂肥5 000~7 500kg;每667m2产鲜薯4 000~5 000kg,要施土杂肥9 000~13 000kg,同时施入过磷酸钙25~40kg 、草木灰100~150kg。为了提高肥料施用的效果 ,应根据土壤肥力、肥料种类、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栽培品种等合理掌握用量 。一般在瘦地要多施,肥地要少施 ;含养分低的肥料要多施,含养分高的肥料要少施;耐肥的品种可多施,不耐肥的品种要少施。
          基肥的种类。高产田宜使用土杂肥、炕洞土、草木灰 、过磷酸钙等含氮较少的肥料为基肥 ,才有利于控制茎叶徒长 ;而缺氮严重的砂土 ,茎叶生长不良,要增施猪粪、坑泥和人粪尿等含氮较多的肥料为基肥 。
          应用速效肥作基肥对红薯的增产效果。每667m2施5~10kg尿素,平均每1kg尿素可增产鲜薯60kg;在缺磷地块(含速效磷5mg/kg左右),每667m2施过磷酸钙20~25kg ,平均 1kg过磷酸钙增产鲜薯65kg;每667m2施草木灰100~150kg ,平均1kg草木灰增产鲜薯2kg左右。
          红薯高产栽培要求施用大量腐熟的秸秆或杂草沤积的土杂肥为基肥,这种肥含有的养分全,肥效长,肥效稳,含氮少,而磷、钾多,并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更好地协调红薯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矛盾,最终夺取高产。
    红肥的施法。高产田施基肥多 ,应当深施与分层施肥相结合 。磷肥的溶解度低,磷酸根离子在土壤中扩散慢,因此,磷肥要深施 ,多施于红薯根系集中的25~30cm土层内,肥料利用率才能高。粗肥、迟效肥同样要深施,细肥 、速效肥则浅施 ,这样即能促进甘薯前期茎叶生长 ,早结薯,中期茎叶稳长,不徒长,又能防止后期脱肥、早衰,确保高产。一般地力或施基肥数量少的地块 ,应当把全部肥料用作基肥集中条施在垄底 ,以收到经济用肥的效果。俗话说“施肥一大片 ,不如一条线”就是这个道理 。
         (2)追肥
          红薯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基肥用量、红薯不同生长时期和生长情况确定追肥的时期、肥料的种类和数量,追肥的数量最多不超过施肥总量的20%。如土壤肥力低 ,基肥施用量少或生长不良时应及早追肥,促使甘薯生长。北方地区甘薯追肥以早追增产效果好  。追肥以前期为主,后期为辅。南方地区可以适当晚追 ,但也应掌握在封垄前或块根迅速膨大前完成 。
         催苗肥。在扦插缓过苗后及时追施肥 ,是促使薯苗早发棵,平衡大小株的有效措施。在南方常用人粪尿兑水2~3倍,每667m2 施500~750kg,薯苗栽后浇在幼苗附近。北方地区在栽后追施少量速效氮肥 。催苗肥本着小苗弱苗多施,大苗壮苗少施 ,习惯说法施“偏肥”,并且尽可能地早施。一般在秧苗成活后立即追施,缓苗期与封垄期相比 ,施入等量的肥料前者较后者有明显的增产 。“迟追一碗,不如早追一盏”,充分说明早施的意义。
         壮苗肥。指在茎蔓开始伸长 ,茎叶开始迅速生长时施用的追肥 。能使茎叶早长、早封垄和早结薯。在水肥条件好的地块 ,追肥过早或过多,反而会造成中期生长过旺,阻碍养分向地下块根运转 ,使结薯推迟。所以,壮秧肥以栽植后30~40天,薯块已形成后追施少量速效氮肥为宜。
    随着种植方式的不断改善,和缓释肥技术的发展,以及保护地栽培技术的不断普及,往往将红薯所需的养分肥料一次性底施,不再追肥其效果也很好。
         (3)叶面施肥 。
         叶面施肥从道理上讲属于追肥的范畴,又伴随病虫害防治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同时合并操作 ,所以又与传统的追肥有别。
         红薯基本营养元素供应不足时,首先在生长形态上会表现出来 ,称为缺素症状。根据缺素症状又可以判定缺失元素的种类 ,尤其是缺少微量元素的情况下 ,由于所需补给量不大,在红薯根际土壤施用不方便又来不及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红薯叶面上的气孔有吸收水分和营养能力的功能  ,向叶面喷施适宜浓度所需元素营养肥料 ,可以起到明显效果。
        叶面肥料商品型号很多,有单质元素的肥料,也有多种元素复合的肥料 ,如瓜菜上常用的磷酸二氢钾叶面肥等 。不单是微量元素可以用于叶面追肥,而且三要素肥料中的氮肥(尿素、硫酸铵) 、磷肥(过磷酸钙) 、钾肥(硫酸钾 、硝酸钾)、复合肥(磷酸二铵)等都可以用于叶面追肥 ,可及时解决缺素问题。



          茎叶造成伤害。一般三要素肥料不得超过0.2%,中微量元素肥料则更低 ,应参考叶面肥使用说明的中、下限标准量 ,以便较好的把握使用量。

          叶面追肥除用于生长中期缺素症表现明显时外,对红薯生长中后期解决缺素症或脱肥早衰也会有明显效果,因此叶面施肥也很有可能成为进一步完善红薯施肥技术的重要内容 。另外 ,对红薯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非正常生长进行抑制或促进,采取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的措施也正在引入红薯生产当中 ,称为化学控制,简称“化控”。如薯苗旺盛生长季节发生茎蔓徒长的情况 ,可以用 50~70mg/kg有效浓度的多效唑溶液喷施茎叶 1~2次。春季地温低,薯苗发根慢,可用ABT生根水溶液喷施于茎叶或根部以促进发根,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寒的能力。

    contact联系方式

    成都市温江区海科路东段88号温江商会大厦3号厅13层

    18628003647





  • XML地图